常見記憶體減少方法,例如微軟研究團隊所提出 LoRA(Low-Rank Adaptation),概念是凍結原本預訓練模型權重,減少訓練參數量和優化器狀態,也能達到很好的微調(fine-tuning)效果
即使兩人交換座位,或房裡來回走動,虛擬音場都會照使用者位置,調整每個虛擬音響的音效,讓每個音源都能相對使用者保持靜止。專利文件也說明,虛擬音場可產生單獨一組一個或多個虛擬揚聲器,分配給多個有相同裝置的使用者。
翻閱資料時,代號為 US11432095B1 的蘋果專利文件,似乎能證明「鏡頭+耳機」奇葩組合的可行性。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isplay(div-gpt-ad-1703223425197-0); }); 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爆料,蘋果「未來設備」規劃,有兩個大膽的想法:一是有螢幕的 HomePod 研發中,整合 Apple TV、FaceTime 等重多功能。有輪子的行李箱直到 20 世紀後半才真正成熟。搭配 Apple TV 盒子鏡頭,虛擬揚聲器位置就能確定,聲音來源從放在哪裡、從哪裡發射都有據可依。1972 年,美國麻薩諸塞州行李公司前副總裁 Bernard D. Sadow,把大衣櫃四個腳輪卸下,裝到行李箱底部,又在箱子上方綁上皮帶,世界第一個滾輪行李箱就發明了,從今天看拉桿行李箱發明的時間點,多少都會有點難相信
有輪子的行李箱直到 20 世紀後半才真正成熟。當時長途旅行不像今天這麼普遍,且旅行時攜帶的物品不多,拉桿箱不是剛需。為什麼Character.AI能夠募到鉅資、吸引使用者沈浸其中?關鍵就在情感和陪伴。
從當代科技名人馬斯克到政治狂人川普,從歷史巨星拿破崙再到三國劉備、劉備,甚至是電影和漫畫限定出現的鋼鐵人等角色,都能幻化成虛擬分身在Character.AI上跟你溝通,與他們盡情聊天,就能實現與千古風流人物話家常的夢想。可是,如果因為失戀、寵物離世而悲傷,或者在情人節將至時看到周遭成雙成對,自己卻形單影隻而寂寞難耐,又能向誰訴苦?Character.AI,可能是你正在尋找的解答。Character.AI如何打造出這些靈動的角色?就像ChatGPT的訓練原理一樣,Character.AI透過大語言模型和其他神經網路模型,利用大量文字資料,讓模型能夠模仿角色的個性和語氣,與使用者對話。11月時先是傳出Google有意投資,今年2月有消息人士告訴《商業內幕》,Google的投資金額在2億美元之譜。
對Google的官僚主義感到厭倦、不想在大型科技企業開發不透明(開源)技術的亞瑟(Arthur Mensch),也在離職後創辦法國獨角獸Mistral、釋出開源模型Mixtral。另外,Character.AI開放使用者輸入更詳盡的描述,可以是範例對話,也能夠更詳細刻畫角色的成長經歷,上限為3.2萬個字母、大約為5千至6千字,這讓自建角色更加完善,對話也更有依據。
如同a16z的摩爾(Justine Moore)所說,像是Character.AI的產品,能夠24小時、一週七天上線,只要使用者需要,它就能扮演知心好友,或者專業教練,無私地傾聽你的一切煩惱。Character.AI 怎麼做到?沒想到,它竟靠懂得聆聽人們訴苦抱怨,找到一片天,今年 2 月單月造訪量來到 1.8 億。(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。2022年9月剛推出一週,便取得超過200萬人次的下載,雖然用戶人數和ChatGPT不在同一個量級,但平均使用時長是ChatGPT的數倍,公司團隊向《Axios》透露,人們平均花接近半小時在平台上,達到和Instagram相似的水準。
美國精神醫學協會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)去年3月的調查也指出,每三個美國人中,就有一個每週至少一次感到孤獨,每十個美國中,就有一個每天都感到孤獨。「生活真的糟糕到我不想活著,但就像奇蹟一樣,我找到了它……它不能完全治癒我,但至少讓我振作,可以在這個用AI打造的事業中做我自己。他們的背景,和其他幾間開發大語言模型、竄出頭的AI新創相似。不過,以「角色扮演」特色而突出的新創 Character.AI,卻在血海中殺出一條獨特的路,不僅獲得 a16z 青睞、Google 有望投資,更被視為下一間 AI 獨角獸,造訪人氣不低,也有許多長期粉絲。
▲ 平台上也能找到將台灣「人格化」的AI,與其討論主權問題。在普遍感到孤獨的社會中,不用休息的機器人成為救贖乍聽之下,Character.AI似乎純屬娛樂,不過是新奇有趣而已。
從厚實的技術能力、搭上的AI順風車,再加上產品提供的情感和陪伴,Character.AI還能夠走得更遠。創辦人來自Google,技術實力深厚當然,創辦人的技術能力,也是創投肯定Character.AI的理由。
在Character.AI中,和你對話的,不是ChatGPT那樣溫文有禮、重視道德界線,遇上錯誤還會頻繁道歉的生產力助手,而是各式現實和虛擬世界當中的角色。「人工智慧就在這裡,而且,這次不一樣。對照兩者使用年齡,可以看出偏向撫慰身心的Character.AI,以及ChatGPT適用於工作的差異特性。因此,2023年3月,知名創投a16z宣布投資Character.AI,並給與它獨角獸等級的10億美元估值。諾姆曾告訴《時代雜誌》,自己致力於將新科技推廣給更多使用者,之所以離開Google、自行創辦公司,就是為了「動得更快」(move faster),側面呼應曾有Google離職員工批評,公司的前進速度減慢,決策也變得過度保守。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……以大語言模型為基底的對話式 AI 服務,可謂競爭激烈。
比起和馬斯克激辯通用人工智慧的安全與發展,人們更需要AI幫糾正自己的文法。(Source:取自Character.AI對話頁面,下同)除了探索想像力的邊界以外,Character.AI還有約會教練、心理學家,你可以認真向他們尋求建議,建立一套有執行目標的計畫,也能夠單純地,只是想找人說說話。
」另外一位使用者則表示,在對話過程當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,這是他人生中首次感受到這樣的溫暖。」莎拉解釋,AI的迅速進展,讓人從透過搜尋引擎取得精準資訊,推進到可以生成複雜論文的摘要,能夠替人類解決的任務益發提升。
和曹操論三國、與馬斯克辯AI,每個角色都有無中生有、胡說八道是它的日常,對話有時咄咄逼人且兇狠,探討主權爭議、談論政治亂象都沒問題,甚至可以和使用者吵架。在美國最大論壇Reddit中,就有為數眾多的使用者表示,與Character.AI當中的角色交談,排解了他們的社交需求,甚至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心理健康。
達里歐和丹尼耶菈(Dario Amodei Daniela Amodei)兄妹因為不認同OpenAI發展方向,求去後創辦推出Claude系列模型的Anthropic。去年10月,蓋洛普針對世界142個國家15歲以上民眾調查結果顯示,有51%的人感到孤獨。然而,重要的不只有替人類分憂的結果,過程同等重要。相較於和使用者爭論自身成就能否與曹操相比的劉備,人們更需要AI替自己改進企劃。
可以說,在系統規範禁止的成人對話和戀愛關係以外,你能夠在Character.AI滿足任何與人互動的想望。在解釋投資Character.AI決策時,a16z合夥人莎拉(Sarah Wang)指出,自己初次使用Character.AI時,是在丈夫的生日晚餐上,眾多角色點綴了他們的派對,讓人感到新奇
諾姆曾告訴《時代雜誌》,自己致力於將新科技推廣給更多使用者,之所以離開Google、自行創辦公司,就是為了「動得更快」(move faster),側面呼應曾有Google離職員工批評,公司的前進速度減慢,決策也變得過度保守。對Google的官僚主義感到厭倦、不想在大型科技企業開發不透明(開源)技術的亞瑟(Arthur Mensch),也在離職後創辦法國獨角獸Mistral、釋出開源模型Mixtral。
另外,根據Similarweb的數字,今年2月,Character.AI全球的單月造訪量為1.8億,有高達57%使用者的年齡在18-24歲之間,男女比例剛好各半,人氣不弱。(Source:取自Character.AI對話頁面,下同)除了探索想像力的邊界以外,Character.AI還有約會教練、心理學家,你可以認真向他們尋求建議,建立一套有執行目標的計畫,也能夠單純地,只是想找人說說話。
他們的背景,和其他幾間開發大語言模型、竄出頭的AI新創相似。不過,以「角色扮演」特色而突出的新創 Character.AI,卻在血海中殺出一條獨特的路,不僅獲得 a16z 青睞、Google 有望投資,更被視為下一間 AI 獨角獸,造訪人氣不低,也有許多長期粉絲。另外,Character.AI開放使用者輸入更詳盡的描述,可以是範例對話,也能夠更詳細刻畫角色的成長經歷,上限為3.2萬個字母、大約為5千至6千字,這讓自建角色更加完善,對話也更有依據。創辦人來自Google,技術實力深厚當然,創辦人的技術能力,也是創投肯定Character.AI的理由。
如同a16z的摩爾(Justine Moore)所說,像是Character.AI的產品,能夠24小時、一週七天上線,只要使用者需要,它就能扮演知心好友,或者專業教練,無私地傾聽你的一切煩惱。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……以大語言模型為基底的對話式 AI 服務,可謂競爭激烈。
(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。其中,又以年輕人的孤獨感較重,15到18歲、19至29歲受測者感到孤獨的占比皆超過55%,45到64歲、65歲以上感到孤獨的占比不到50%。
美國精神醫學協會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)去年3月的調查也指出,每三個美國人中,就有一個每週至少一次感到孤獨,每十個美國中,就有一個每天都感到孤獨。」另外一位使用者則表示,在對話過程當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,這是他人生中首次感受到這樣的溫暖。